李炳文(来自炎龙公社欧厝大队知青集体户 到他的知青点看看)
一晃四十年过去了,昔日我们曾是“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”,如今已步入“银发一族”。端详着当年下乡务农的老照片,回首在陆丰农村插队落户的知青往事,情思油然而生……
1968年11月22日,我们一大批汕头的“老三届”毕业生,告别亲人,离开可爱的家乡,在“到农村去,到边疆去,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……”的歌声中,满怀豪情地踏上了陆丰红土地,开始了下乡务农的新生活。
我们四十多个知青被安排到炎龙公社欧厝大队插队落户。欧厝大队是一个大自然村,我们几十个知青就组成一个家--“知青集体户”,大家生活在一起,劳动出工到各生产队。在插队落户的初期,大队安排我们到各生产队的社员家里过了一段“三同”日子。
陌生的农村环境,繁重的农活,对我们这群城市来的学生可是个考验。但由于我们做足了吃苦的思想准备,而且我们大部分人是汕头金山中学的学生,在远离市区的学校住宿,习惯了集体生活,因而较快适应了环境。欧厝大队的领导安排干部帮助我们搞好农务,发展副业。生产队长和社员常常手把手地教我们做农活。渐渐地我们和农民一样,很多农活都能干。从春耕忙到冬种。田头地里处处都有我们知青的身影。在兴修水利、开荒造田、围海填地、抗灾抢险的“战斗”中,我们这群知青更是大显身手、大有作为。1970年县、公社兴建“石隆硿引水工程”,我们欧厝和上陈大队的知青组成突击队,承担了甘坑和梅林大渡槽、响水陂大坝的建设,开赴山区安营扎寨,风餐露宿,顶烈日,冒风雨,抗山洪,在工地上扛大石、挑水泥,肩膀磨破、脚板裂开全然不顾,在浇制混凝土渡槽的关键日子,我们挑着盛满混凝土的桶,每天在高架空中的栈桥上来来回回几十趟。1974年的寒冬腊月,乌坎港湾围海造田大会战,我们很多知青请缨上阵,百多斤的泥沙挑在肩上,健步如飞。在那个皓月当空的中秋节之夜。洪水肆虐,螺河出现险情,我们这些知青小伙子也加入抗洪大军,抬沙包、打木桩、堵管涌,通宵坚守在螺河大堤上。
我们也把知青集体户打理得越来越好。大家团结互助,勤出工增收入,搞副业勤俭持家,没人“倒流”回城,更没人闹“拆锅头”。我们从汕头找来良种菜籽,从县良种场移栽了番茨秧,自留地种的蔬菜生长茂盛,番茨大得出奇,大家把这高产番茨称为“欧青种”(意为欧厝知青良种)。还自己动手建了大厨房、大浴室和大猪舍,置了缝衣机、大板车、手扶拖拉机和大批农具家具,稻谷堆满两大甸,番茨堆了一大屋。集体户的家业大了,积累也多了。在受灾歉收之年,集体户还拿出一部分大米送给村里的“五保户”。1972年我们开始实行按劳取酬年终分红。当年有的知青用分得的钱买了自行车或手表,这在当时真是羡煞人的啊!
经受了农村艰苦环境的磨练,为改变当地落后面貌奉献了青春,我们的知青集体户因此屡获殊荣,被树为“广东省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先进集体标兵”……1980年初全国“知青大回城”,我们的知青岁月终于画上句号。
难忘的知青岁月成为我们人生历程中的一段插曲,时常萦绕在我们的记忆中。
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: |
|
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| ||
作者:
李炳文
编辑:
刘延清
|